艺术家张志峰

发布时间:2020-04-20
来源:艺术地图



张志峰,1979年出生于广东东莞,1999年至2006年在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完成本科及研究生课程,获中国画系山水科专业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至今在岭南画院工作,现为岭南画院国画研究所副所长。

▲张志峰在创作

中国传统绘画向来有士人画和院体画之分。董其昌“南北宗”出来后,士人画上溯到董巨荆关,遂为主流,而院体画前接青绿山水,成为北宗没流。由是,士人画定于一尊,院体画则因匠气而受到贬抑。其实,如果就图像这一层次看,院体画讲究细节,精工描绘,反而留下不少历史陈迹在其中。况且,青绿山水强调山体质感,而南宗发展到明中叶,反而出现了大量的“伪逸品”,江湖气十足,影响至今,影响了人们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与认识。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有感于张志峰的水墨作品。他志尚高远,淡墨慢笔,以求飘逸,但作品却有乡土韵味。五彩杂于其间,色调却爽朗;所画题材,又多是乡间所见,俗物皆可入画,隐真义于描绘之中。从色泽看,张志峰的作品似有某种青绿味,入世而亮眼;从笔墨看,又显然遵从南宗传统,以提升画格。两相结合,于是形成了目前的风格,让人眼目为之一新。

《丰年》纸本设色 178x178cm  2017年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往昔太不一样,在文化上已经出现了深刻的断裂,以至于今天的艺术家所面临的革新,远远超过单纯的古人。所以,如何结合彼此相异的审美气质,以寻求绘画语言上的根本突破,我想,这恰恰是时代对艺术家的要求。从这一点看,张志峰的追求显然具有一种文化的自觉,这是难能可贵的。我希望他继续前行,并相信会有更丰满的收获。 ——杨小彦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著名艺术理论家

生活化是张志峰作品的一大特征,写生则是他的主要方式。在他的笔下,自然山川、花卉翎毛、日常小景皆可入画,然而题材的广泛并没有改变画家坚持从生活中获得灵感与动力的理念。他的作品并不着意于任何宏大叙事或象征隐喻,也不考虑过多的市场因素,其创作以直接面对实景的真实体验为基础,力求将自己处身现场的感受、理解与领悟用图像进行陈述。所以当他面对生活中不同的景色与对象时,往往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尽管有时候并没有过于明显的语言差异,但其整体氛围却诠释得恰到好处:走进寺庙梵地时,他用简洁的构图、遒劲的古树营造佛门净地幽静空灵的气息;面对崇山峻岭,他运用墨线结合的手法,以表现山川流岚云雾迷蒙的环境;记录生活小景时,轻松自由的线条与诙谐的造型构成他对生活的感受。
《可园·晨》138X68cm  2018

但张志峰作品中的生活化,并不仅仅源于他以深入生活的写生为主要途径的创作方式。而是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源于生活的自在之感,画笔于他而言就是记录生活点滴的工具。因此他可以抛开绘画中的许多成规,而借助不同的风格传递不同的生活感受。这一方面反映在他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上,而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小物件,比方说灯笼、茶壶、茶杯、钱罐,南粤特有的荔枝、海产等非传统的画题,亦多出现于他的笔下。富于民间趣味的造型和色彩,以及那“不求形似”的恣意线条,在在表露出画家敏锐的生活触角与自得的生活状态。我想,此种创作状态在当下难能可贵,画家既要与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确保创作的自由度,同时又要对生活保持热情,方能与习以为常的对象碰撞出创作的火花。这要求他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并对绘画保持单纯的爱。从这方面看,张志峰与其师陈新华有着天然的相似性,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绘画保持着纯真的热爱,用在外人看似近乎固执的方式守护内心的理想;也或许这正是张志峰从其师身上所学到的艺术品质,并化为自己的精神内核,用一种不同的风格和笔法传递相同的艺术精神。

——吴爽

 

更多作品欣赏

《莞城》138X68cm  2017年


《朗日》58X110cm  2016年


《黎寨》178X98cm  2018年


《绿水青山》178x178cm  2018年


《密林 》178X98cm  2013年


《乡土》 纸本设色 178x178cm  2017年


《渔港》138X68cm  2019年


《雨林》136X68cm  2018年


《玉泉 》 68X138cm  2017年


《粤北山区》纸本设色 180x180cm  2016年

内容合作:

电话:18665691921/020—87381688

联系人:汤小姐 邮箱:2305366233@qq.com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传媒大厦